《好人中国》河南滑县工作站(通讯员:万五利、摄影摄像:延新兴、马振肖、刘刚)杏泛黄,麦飘香,小满过后收麦忙。小满会,是一个服务于农村农民添置三夏农具的交流盛会。滑县王庄镇的郭草滩村,位于王庄镇政府南5公里处,王郑路依村子东侧南北通过,南与刘草滩接壤,东与大柳树为邻,北与北草滩搭界。 郭草滩村的小满会又叫麦王爷庙会,据传,在很久以前,这里杂草丛生,滩泽纵横,黄河滩区的郭草滩农田,土地贫瘠,收成很低,百姓种地,除了交租,勉强能维持生活。有一年,滑州大旱,小麦减产,百姓苦不堪言。麦收后,农民交租很是为难。郭草滩百姓疾苦,仙界闻知后,托赵青替百姓交了田租,待百姓去交田租时,官吏说有个叫“赵青”的人替大家已经交过了田租。百姓闻此,热烈欢呼,都尊称赵青为“麦王爷”。后来,为纪念赵青念百姓疾苦,在村中修建了麦王爷庙。直到现在,每年小麦到了快收割的时候,在“小满”这天,麦王爷庙前,香火缭绕,甚是繁盛。麦收农具贸易会,交易繁忙,村头的麦田,金浪滚滚,欣欣向荣,一派丰收景象。 小满会这天,人潮如海,摩肩接踵。农资农具,衣饰打扮,扠耙扫帚,包子油馍凉皮凉粉,锄张镰刀铁镢头,草筛子,竹凉帽,草席苇席竹竿席等各类商品小吃,应有尽有。 从儿时记忆起,小满会那天总喜欢跟着大人去街里赶会。瞪着好奇的眼睛,流连忘返的看着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商品,看着小商小贩故意在孩子们面前煽情的吆喝着做着买卖,眼睛盯着套圈的小贩在圈子里摆放的各种诱人的好东西。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看大戏。”这熟悉的儿歌,总能勾幻起流失在岁月云烟里的儿时往事,虽不是在姥姥家门前,但那悠悠扬扬的横迪和二胡声,那咿咿呀呀的吟唱声,真是百听不厌,小时候我所见的大戏,也就是我们草滩村看的乐腔戏。 那时候的农村没有什么娱乐项目和娱乐场所,人们总爱在戏台下面看戏,只要草滩演出乐腔戏,经常都是一直能演上十来天,每到开戏前,鼓乐齐鸣的热场锣鼓点一响,家家户户的人们都坐不住了,那时没有电视,除了放电影,这难得的娱乐岂能放过,于是大家都往戏台这边赶,在人们匆忙急切的奔走中,那时小不点儿的我也变得心急火燎起来,总是背着大人和邻居的小伙伴们急忙忙地奔向戏台那边。 人们聚到一起,兴奋地打招呼、热切地交谈着:大姑娘小媳妇显摆着自己略带土气的刻意打扮;小孩子们撒着欢地追逐打闹,戏台下面一片喧腾,等到热闹的锣鼓点骤然一停,那便是好戏要开场的信号了,大家瞬间静下来了,我那时所看的演出剧目经常都是乐腔剧团演出的《王小赶脚》、《五女兴唐传》《三告李彦明》《卖苗郎》《吕蒙正要饭》《劈山救母》等,有些戏几乎年年都有,人们看戏的目的,并不在于那已经烂熟于心的情节,而是要细细地品味演员的唱功和戏曲的韵味,这也是乐腔戏每年都能在郭草滩村演出成为常青树的原因。 台上演出精彩,台下痴迷的老大爷摇晃着脑袋、大张着嘴,双手跟着节奏打拍子。小孩子的兴趣往往就是看武戏和搞笑的段子,而妇女们则对着台上品头论足,不亦乐乎,这个旦角长得俊,那个丑角有意思,一样看得津津有味。而台上台下的呼应,则是观众与演员之间形成的默契。现在在电视里看戏,是不可能体会到现场看戏的那种互动的乐趣的。所以,戏曲作为剧场艺术,只有亲临现场才能体会它的妙处。 童年看戏都是看热闹,虽然看不大明白,但戏曲尤其是滑县乐腔戏注定要成为我此生的最爱,也是郭草滩村小满会不可或缺的戏曲大餐。当我们真正领略到乐腔唱腔之美的时候,已是人到中年,距最初看大戏的时候,已经相去30年了,30年前在村里简陋舞台上上演的乐腔戏,成为我亲近古老戏曲艺术的最初启蒙。 儿时的小满会,那感觉很是让人怀念,让人咀嚼和耐心品味的,就像赶小满会时小手紧攥流着油的大油条,又像裹包烧饼但香味犹存的旧报纸。 传统的小满会,记忆中的东西越来越少,传统的商品也越来越少,唯有不能少的,就是我们传统的戏曲艺术,小满会,见证着郭草滩村时代的变迁,乐腔戏演绎着一段段传奇和人生。 滑县乐腔剧团在县文化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由薄国强、张见亮团长带领继承先辈艺人李景丰,张静修老师的精神,弘扬传统文化排连剧种贯穿古今,以圣贤教育为榜样,教化社会大众人心向善,挖掘历史整理了《五女兴唐传》《三告李彦明》《卖苗郎》《吕蒙正要饭》《劈山救母》《王公案》等几十部传统剧种,特别是家庭生活情感的连续剧更是久演不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乐腔剧团在滑县政府举办的文艺会演中荣获”农行杯优秀奖,并且得到滑县人民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剧种,由滑县文化旅游广电新闻出版颁发在2014年31月,和很多各种团体的荣誉。剧团的演员们在各地区精彩的表演,更是迎来了社会大众的认可,除了在本县古会上,古庙会等地演出外,还经常在邻县的长垣,封丘,濮阳,内黄,和河北省邯郸等地的表演,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我们都应该想向我的乐腔人学习,将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瑰宝滑县乐腔戏继续传承下去,让年轻一代的人们了解它,喜欢它,传承它。 审核人:万五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