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山区乡镇便民服务建设“新路径” 《好人中国》龙口雷锋驿站讯(通讯员: 吕世军 段晓玲 李洋)“听说现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费可以用手机缴了,俺们老年人不懂,也不会用,你帮俺看看呗。”昨天一大早,山东省龙口市七甲镇小院夼村村民王洪学便骑着电动车来到福源新村便民服务中心。“把手机给我,我告诉你怎么缴。”帮办代办窗口工作人员拿过王洪学的手机,不到两分钟就帮他缴上了。“谢谢啦!”王洪学高兴地说。“以前办理这些业务需要到镇上,现在不用跑那么远的路,在村里就可以解决了,真是方便了不少!” 福源新村便民服务中心是龙口市七甲镇深化“一次办好”改革,大力实施政务服务流程再造,将政务服务平台从市区延伸至镇村,打通基层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最大程度方便群众办事的一个生动画面。 山东省龙口市七甲镇位于南部山区,与招远、栖霞接壤,总面积81平方公里,有7个行政村,辖37个自然村,2.45万人,东有龙口市最大的水库--王屋水库,西有龙口市最高的山峰--之莱山,山水交融,山清水秀,自然风光优美。辖区内规上企业仅有2家,群众大多以种植果树和外出务工为主,经济基础薄弱,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镇。近年来,为全面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升为民服务水平,七甲镇以村庄优化建制为切入点,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服务方式,走出山区乡镇便民服务建设“新路径”。 抓顶层设计,激活服务建设“源动力” 山区农村普遍大量存在人口外流现象,村级空心化严重,而山区乡镇服务资源又相对匮乏,面临着场所缺乏、工作人员不足等问题,分散的村级导致服务资源难以有效集中。为有效促进资源流动和整合,七甲镇按照“党建统领、全域统筹、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从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入手,全面推进村庄建制优化工作,以户代表表决的方式,撤销原行政村村民委员会及其下属组织,将辖区内37个行政村改为自然村,按照“地缘相近、人文相和”的原则,就近合并组成7个行政村,统称为“农村社区”,原行政村改为网格村民小组,加入新的社区村民委员会,同步设立新村党委,打破了原村级之间的壁垒,促进了整个新村内的服务资源整合和人员流动,为构建高质量便民服务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抓阵地建设,打造便民服务“连锁店” 为实现便民服务全覆盖,着力构建“一核心七网格”的便民服务网络。“一核心”即镇级党群服务中心,七甲镇按照“大办公、高效率”的原则和党群服务中心“红垒十标”的规范化建设要求,投资50余万元对镇政府东面的闲置办公楼进行改造升级,高标准建设七甲镇党群服务中心,统筹整合党建、卫健、民政、人社、综治、经管等各类服务资源,把分散在不同部门的事项按链条进行优化整合,将传统的“一事一流程”整合为“多事一流程”,共设置6个服务窗口,实现集中办公,高标准打造服务群众的“一站式”平台。同时,综合考虑各村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人文因素,通过合理规划布局、联村整合资源,依托新成立的7个新村,投资105万元,建设7个新村党群服务中心,对镇级公共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和整合,推动社会保险类、民政救助类、医疗保障类、计划生育服务类等36个公共服务事项下沉,设置党建服务、民政低保、医疗保障、帮办代办、咨询投诉等多个窗口,高标准打造“马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的便民服务“连锁店”。 抓方法创新,打通为民服务“连心路” 为解决服务群众“一公里”难题,七甲镇以村干部、机关干部、志愿服务队“三支队伍”建设为着力点,创新工作开展方式,让服务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一是村干部“网格化”服务群众。按照“包户”到人的原则,每个自然村村干部包帮负责30-40户群众,全面负责事项审批初审、矛盾化解、政策解答等工作,并为老年人、行动不便的群众提供“上门办证”“跑腿代办”等服务,实现“网格化”全覆盖。二是机关干部“包村”服务群众。37个自然村每村配备包村干部1名,深入农村、深入群众,指导村级开展党务村务工作,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难题,真正做到群众有呼、干部有应。三是志愿服务队“上门”服务群众。构建七甲镇“1+37+N”志愿服务体系(即:1个机关志愿服务队、37个村级志愿服务队、N个民间志愿服务队),深入村级和农户开展法律援助、农资打假宣传、技能培训、政策讲解等活动,不断提高农村群众的文明素养、技能水平和法治观念。 责核:于明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