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中国》甘肃宁县讯(通讯员 杨永奎) 宁县米桥乡红星村村民张小梅,以一个“好儿媳”、“乖女儿”的双重情怀,悉心照料因突发脑溢血瘫痪卧床的婆婆。5年来,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人们讲述了一个“久病床前有孝媳”的感人故事。
张小梅说,婆婆当初待她如亲生女儿一样。如今,她也要如女儿一样回报婆婆。张小梅不离不弃,恪尽孝道,悉心照料七旬婆婆的孝心感动了远近乡邻,在当地被传为美谈。 “不好意思,你们先进侧房里坐,我给老人擦洗完身子,就到。”7月18日上午,当笔者走进宁县米桥乡红星村村民张小梅家的院子时,正在给婆婆擦洗身子的张小梅热情地招呼道。环顾老人居住的屋子,干净整洁,清清爽爽。张小梅把东面向阳的这间窗大屋亮的房子让给年逾七旬的婆婆和公公住,自己和丈夫住在西边背阳的厦房。 “照顾婆婆最难的是老人时不时大小便失禁。但五年来,我已经习惯了这些。”张小梅说,尽管给老人用了老人用的尿不湿,但老人还是常会把大小便弄得到处都是。 由于公公年老体弱多病,无力照料半身不遂的病人,丈夫当着村干部整天在忙一村乡亲的事儿,照顾婆婆的任务,就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张小梅一个人身上。她每天要给婆婆洗手、洗脸、洗头、搓背、洗脚,伺候婆婆吃饭、喝水、吃药,每隔几天还要给婆婆剪次指甲,害怕老人乱抓时划伤身体。 婆婆每遭遇重感冒,病情加重后,自己无法进食,张小梅就喂她吃喂她喝喂她服药。起初,由于经验不足,张小梅喂婆婆吃饭,婆婆总是呛着。慢慢地,她就像自己小时妈妈喂自己一样,一点点地喂。次数一多,不让婆婆呛的方法就掌握了。 为帮婆婆增加营养,张小梅每天很早就起床准备早餐。开水冲的鸡蛋汤里加一小包豆奶粉,有时还加些切碎炖烂的肉末。婆婆的消化功能衰退,张小梅就为婆婆擀薄而又柔软的面条,因为只有这样的面条,婆婆吃了才不胃痛。 家里的猪肉和鸡肉,张小梅总是节省着给婆婆和公公吃,想方设法为两个老人增加营养。对这样一个普通农家来说,张小梅精打细算,尽其所能让老人多吃上几个鸡蛋或几顿有肉的饭。 擦、洗、换……张小梅每天重复着这样的事儿,精心照料着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婆婆。 尽一份女儿的孝道 5年多光阴,将近2000个日子,日复一日。张小梅给婆婆喂水喂饭、洗脸擦身、换洗衣服被褥。忙完这些后,她还要下地干农活。 腼腆的微笑,素常的衣着,质朴的话语。张小梅做起活来手脚麻利。利用和笔者交谈的时间,她顺手拿起刚给老人换下的衣服搓洗起来。 她告诉笔者,23岁那年,她嫁到了红星村,公公婆婆把她当做亲生女儿一样对待,倍加呵护。她也把公公婆婆当做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侍奉。 图个过上好日子,婚后的第二年,张小梅随丈夫外出银川摆面皮凉粉等小吃食摊子赚钱。家里喂养年幼的孩子、种庄稼的重担,全压在当时年纪都过了五旬的公公婆婆的肩上。 这个普通农家,本是村人羡慕的幸福人家。可无情的灾难却突如其来的降临。2010年6月间的一日,在一亲戚家正和亲戚拉家常的婆婆突发脑溢血,虽经及时的手术治疗,还是落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从此卧病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所有饮食起居都要靠人照料。 “照顾好老人不只是给老人吃饱喝好,还要拾掇好老人的卫生,让老人心情畅快着。”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张小梅不会说什么大道理,却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艰辛。 在张小梅的精心护理下,卧床五年多时间的婆婆,从未生过褥疮。这在村里乡亲眼中,成了奇迹。 “每天这么辛苦,你抱怨过这样的生活吗?”笔者问。“当初婆婆把我当做亲生女儿一样疼爱,现在我做的这些,是在尽一个女儿的孝道。”张小梅微笑着说。 美德感动邻居乡亲 在家人的眼里,张小梅是不可或缺的“顶梁柱”;在村里乡亲的眼里,张小梅是个搭着灯笼百里难找的“好儿媳”。 这些年来,张小梅无怨无悔,默默付出,用一份质朴的爱书写着一个不凡的人生故事。 6亩塬地和10亩山地,是这个六口农家的依靠。张小梅是个勤俭持家的“好掌柜”。多年来,瘫痪在床的婆婆要长期服药,两个在外打工的儿子要各自给各自挣娶媳妇成家的钱,丈夫当村干部,每月也就1000元的工资收入,家里只有靠她这个“好掌柜”通过打理16亩承包地来维持正常运转了。 正是凭着她勤俭持家、吃苦耐劳、与邻里和善相处的品质,更让大家对她信任有加。她在坚持倒茬种植经济效益好的全膜玉米和荏的同时,侍弄着10亩国槐、油松等树苗子。几年来,她既要种地、弄树苗子、找钱,还要伺候好婆婆,的确过得很不容易。 “张小梅是个好儿媳,伺候瘫痪在床的婆婆没有一句怨言。尽管因为家里地里忙,但依然是左邻右舍的知心人。”村里许多乡亲都这么说。 在村里七旬老人吉勤学的印象中,张小梅是个心地善良,勤劳持家,孝敬老人的好儿媳。他说:“我天天早饭前和傍晚,只要在村里散步,经过聊天的人多的地方,总能听到他们夸张小梅孝敬婆婆的事。” 张小梅的美德得到了社会的赞誉,她家被评为2014年宁县“优山美地”杯“最美家庭”,受到表彰奖励。今年年初,张小梅又被米桥乡党委、政府授予“孝敬公婆好的儿媳”称号。 责任编辑:刘起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