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中国》河南讯 这是一群令人心酸的孩子,他们或家境贫寒,或父母外出打工或离异,或家境不幸,有的还是身有残疾。 不大的小院就是孩子们温暖的家园,十里八村120名农家贫寒弟子,一个个迎着“大爱与善良”走进了这个温暖他们一生的大家庭。 张伟红、刘耀武是河南省宜阳县锦屏镇高桥村一对普普通通的农民夫妇,因着同情和怜悯成了这些孩子的“编外爸妈”。风雨同舟,他们多年的坚守和付出,沉淀为精神的沃土,升华为责任的力量,让温暖传递,让爱心汇聚,让希望绽放。 锦屏镇高桥村位于宜阳县城乡结合部,这里有一条小街,有栋不起眼的小楼。2009年至今,张伟红夫妇在这栋小楼里 用父亲的伟岸,母亲的疼爱眷顾着这120名孩子,这些孩子中,或家庭困难,或留守儿童、或残疾、或家庭不幸,其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才6岁。
爱心闸门一开启便一发不可收。随着每学期的学生增多,渐渐地从二十名三十名,再到五十、六十名,就把平日里无人照顾的留守贫困孩子接到自己家住,开始他们辅导功课、洗衣做饭。当他们夫妇照顾留守儿童的善举传开后,缺少关爱的孩子越聚越多。近处自不必说,远处有洛宁的和渑池的。 “看见可怜遭难的人,我不去帮他,良心上就过意不去。”这是张伟红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05年,渑池县仰韶镇某村农民姚某认识了一名打工妹,生下了一个小生命,取名姚小小(化名)。但在姚小小三岁时,母亲撇下他离家出走,父亲也一直外出打工。因无其他亲人照看,小小只能与年过九旬的太奶奶相依为命。去年,小小的太奶奶去世,他的父亲杳无音讯。张伟红的弟弟张毅峰在渑池县公安局工作,爱心使他收留了姚小小,承担起了照顾他的学习和生活的义务,为了更好地教育和学习,他将小小送到姐姐的托和中心,孩子终于有了“爸和妈”。
孩子们是最难管理的,山村的孩子不讲卫生,张伟红就像妈妈一样,定期给他们洗澡洗头,把他们打扮地衣帽整齐,同时培育他们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美德,锻炼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现在,这些孩子不仅会自己整理床铺,也跟着“妈妈”改掉了自由散漫、贪玩等习惯,好几位还当上了班干部,评上了“三好学生”。孩子的进步家长看在眼里:“有张大姐帮助我们照料孩子,我们在外面打工就放心了!” 为了能做好托管中心,悉心照顾好孩子们,张伟红不让丈夫外出打工,让他帮助自己一起照看孩子。三年前,刘耀武身体患病,做了心脏搭桥手术。由于长期与孩子们朝夕相处,他们夫妇与孩子们建立了极为深厚的感情。刘耀武从医院归来,所有的孩子叽叽喳喳围过来,一个小男孩还悄悄地喊“爸爸”,令他为之动容。去年,张伟红因一次交通事故住院,孩子们纷纷到医院探望,一个个笑着热情地询问“老师,老师,你身体咋样?”,孩子走出门外,张伟红却听到了孩子们抽泣地叫着妈妈。说到这里,张伟红的眼眶里的泪水竟然夺眶而出,激动不已,这群孩子,就是我的娃…… 劳累过度,张伟红身体一直都不太好,身体多处浮肿,丈夫劝她赶紧到医院治疗,但她总是说会耽误给学生上课,家里还有孩子需要照顾,实在走不开。
100多人的大家庭,50斤米、百十斤面只一两天就消耗完了,为了孩子们,他们每周五要按时送孩子们回家,周日按时接来,最近的四五公里,最远的20多公里,每月交通费都近5000元,还不计其他人工费和生活开支。
“我的身体越来越不行了,有时我真想推辞,但听到家长那近乎哀求的语气,看到孩子那可怜的眼神,我的心又软了,再苦再难,“留守儿童之家”我会一直办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