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篓,土家族先民的运输工具,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也讲述着大山群众生活的艰辛。近年来,随着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它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可在湖北宜昌夷陵区邓村乡黄金河村,却有这样的三兄弟,他们轮流背起背篓,载着母亲,十几年如一日,用双肩感恩母亲的养育,用耐心恒心书写着平常而又不简单的“孝”字。2014年11月,向明军、向明迁、向明进荣登“中国好人榜”。 向氏三兄弟的父亲离世后,母亲身体日渐羸弱,2000年,老人突发高血压,致使吃饭穿衣都有困难。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儿子儿媳商定:尽心尽力照顾母亲,同时为了方便和母亲联络感情,儿子儿媳轮流照顾,一月一轮换。自此,他们背起背篓,载着母亲,14年如一日照料老人的生活。“中国好人榜”这样介绍向氏三兄弟:一个竹筐,两根肩带,组成一副背篓,全聚仁者精华。一箱墨迹,民族瑰宝,浓缩六字家训,吸收传统精髓。向家的孝道,没有惊天动地,却可以打动每一颗尚善之心,可以影响每一户百姓家庭。
给母亲喂饭。 图片来源:宜昌文明网
1.父亲离世 儿子媳妇轮流照顾母亲
扶母亲散步。图片来源:宜昌文明网
向明军,黄金河村卫生室村医,向家的第三个儿子。他的大哥远在外地,二哥已经离开人世,自己是目前在母亲身边最大的一个,脚下还有两个双胞胎弟弟向明迁、向明进。这是一个在邓村小有名气的中医世家,已故的父亲向文熬是从乡卫生院退休的老中医,叔父向文耀也是邓村卫生院退休的老医生,向明军是几兄弟中唯一继承了祖业的人。
给母亲添火。图片来源:宜昌文明网
2.留守家乡 悉心照料 协力反哺养育之恩
全家福。 图片来源:宜昌文明网
照顾母亲的十几年里,向家三兄弟、三媳妇没怎么出过远门,种茶叶、种天麻、在附近做小生意成了他们创收方式,外出打工、做生意挣大钱是他们向往却怎么也不愿意的事。小儿子向明进曾经讲过这样一段经历,有一次有朋友约他出去打工,工资很高,考虑到儿子还在上大学,急需用钱,他跟朋友出去了。上班不到一个月,家里来了电话,说母亲情况紧急,他没顾得上给老板打招呼就回家了。虽然母亲并无大碍,但当他返回打工地的时候,被老板骂得狗血淋头,3000多元的工资一分都没拿到。向明进心里有点遗憾,但没有埋怨任何人。
3.山路崎岖 三兄弟用竹篓背母出行
背母亲走山路。 图片来源:宜昌文明网
邻居们介绍,黄先秀老人虽然身体状况并不太好,平时不常出门,但她特别喜欢阳光,除了夏天以外,只要是晴天,都喜欢去晒晒太阳。她的儿子们虽然都已是半百之龄,却都尽量满足母亲这小小的喜好。
当母亲的健康顾问。 图片来源:宜昌文明网 作为医生,不管母亲在哪个儿子家,向明军每周必做的事情就是帮母亲检查,包括心跳和血压,从不会忘记,也没有一次落下。“只要我一去,搬个凳子往妈面前一放,她就知道是我要给她做检查了,她自己就开始挽袖子,很配合啊。”每次检查完,要是没问题,向明军就会微微一笑,表示不错,而当血压不正常或有其他异常时,向明军就会告诉妻子或弟媳怎么调节伙食,或马上回到卫生室给她送药过来。周围人笑称黄先秀有专职健康顾问,还有伙食团,待遇很高。
4.岁月变迁 先辈遗训永存儿女心中
背母拜年。 图片来源:宜昌文明网
小时候,向家兄弟的父亲在外行医,很少回来。母亲每天放工的时候,背后背一个,胳膊肘夹一个,面前还抱一个,路上走几个。母亲将从野外采来的蒿子、芭蕉梗、鱼腥草和在玉米面里供一家人充饥,父亲回来给他们捎点糖、粉、面条之类的,大家就像过节一样。三兄弟觉得,父母当时服侍一大家子都挺过来了,现在一大家子服侍一个老人,理所当然。他们认为,孝道是知恩图报应有的本分,是一切善行的起点。 (本网根据文明论坛《14年用背篓背着87岁母亲出行 用双肩书写“孝”字》、《孝老爱亲好人--向明军、向明迁、向明进:双肩写大“孝” 》、《中国好人榜》等稿件综合,感谢中国文明网·宜昌站提供素材。)
编辑点评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这是世间万物繁衍生息的本性和本能。折射在人身上,就浓缩升华为“孝道”,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百善孝为先,向家兄弟侍奉老母的孝心善举,就是对中华孝道的最好诠释。在向氏大家庭里,子孝妻贤、兄友弟恭、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生活虽清贫简朴,但人人心中充满温情善良,这何尝不是最真实、最宝贵、最值得学习和传承的家风家训!孝,是一切善行的起点,向家兄弟共奉老母,是遵循人伦天理之举,也是积福积德之举,更是荫及子孙之举,他们的孝心孝行,让母亲增了福气、让家庭多了和气、在乡里树了风气、在社会扬了正气,这一切好气息都源自“行孝”! |